出兵朝鲜真相 第三十二集
中朝军队并肩作战突破三八线,联合国军节节败退防御阵地彻底崩溃讲解员 郭凤娇 军事上不允许打,但政治上必须打。内心饱受煎熬的彭德怀最终决定把一切困难抛诸脑后,发起第三次战役。 休息时间只有几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志愿军要改善后勤保障工作,还要加紧进行临战准备,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而且这次作战和前两次战役有所不同,第一次战役我军与敌人打的是遭遇战;第二次战役我军粉碎了敌人发起的攻势。但这一次,敌人已完全做好了防御准备,是我军入朝以来第一次打有防御的敌人。 关于第三次战役发起的时间,彭德怀和大家研究以后选择在12月31日。因为这一天是元旦的前一天,西方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在跨年夜比较容易放松警惕,选在这个日子突然发起进攻,更能出其不意。 这一天是李奇微到任的第六天,太阳刚下山,美国士兵便钻进了睡袋里。彭德怀就在美国人最不想打仗的这天晚上,向联合国军的三八线防御阵地发起进攻。 志愿军42、66军配属炮兵1个团为左纵队由第42军军长吴瑞林统一指挥,担负突破东起马平里西至永平地段的南朝鲜军第2师、第5师阵地。38、39、40、50军配属炮兵第一师为右纵队,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担任攻击东起永平西至高浪浦里地区南朝鲜第6师和第1师阵地。 此时的朝鲜人民军的第一军团为了牵制敌人配合志愿军作战,已经由开城向汶山之敌发起进攻。第二军团一部已经越过了三八线,第五军团大部也在三八线附近准备随时向南朝鲜军第2、5师发起进攻。这时的中朝部队第一线兵力已经达到了30万人。 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和人民军两军的首次大规模协同作战。其实志愿军入朝以后就存在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的相互配合和统一指挥问题。后来经过中苏朝三国领导人多次讨论,在第三次战役发起前成立了中朝联合司令部来统一指挥。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作战经验,就以中国为正,朝鲜为副,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朝鲜方面的金雄为副司令员,朴一禹为副政治委员。为了保密,司令部对外不公开。从第三次战役开始,志愿军6个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在中朝联合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作战。志愿军39军116师的7500名战士在战役发起的前一天,就潜伏在临津江北岸离南朝鲜第一师不到500米的小树林中。 1950年12月31日下午5点,志愿军突然发起进攻。要想消灭南朝鲜第6师和第1师,首先就要突破临津江。临津江中游的一段正好在三八线上,距离汉城只有75公里,它的两岸山高坡陡非常险峻,是汉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临津江被突破,汉城就如同门户大开。而南朝鲜军依托这道天然屏障,在阵地前沿布设了3道铁丝网和地雷,纵深约9公里。“联合国军”将临津江称为“铜墙铁壁”,是“不可逾越”的地方。 这次战役是志愿军炮兵入朝以来参战规模最大、火力最强的一次。20分钟的猛烈炮火,摧毁了敌人的前沿阵地,为战士们开辟了两条冲锋的道路。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仅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通过了雷区。本来临津江上是结了厚厚的冰层的,但这个时候冰层已经被敌人炸碎了,战士们只能把枪举过头顶,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在这么寒冷的气温中,鞋袜沾水后很容易和皮肤粘在一起,有的战士上岸后没有及时脱下,鞋袜和皮肤冻在一起,脱不下来。小战士没有经验,在脱掉鞋袜时,连皮带肉扯了下来。 一位美军顾问后来回忆说,当时看到志愿军过江后,走得很慢,因为他们的裤腿被冻住不能弯曲。他们的火力很弱,枪好像也被冻住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我们用机枪和大炮向他们射击,他们一个个像原木一样倒下,可总是不断地有人冲过江面。江水红了,洁白的冰雪也红了,我被那些像原木移动的场面给惊呆了,被那些无畏死亡战士的灵魂震撼了,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过江后的志愿军右纵队各军迅速向南朝鲜军防御阵地进攻。左纵队的42、66军突破敌人的防御,冲破重重障碍,继续向南朝鲜军第2、5师防御纵深进攻。经过一夜的战斗,到1月1日拂晓前,志愿军左右纵队全部突破敌人阵地到达指定位置。 为了阻止我方的进攻,美第5航空队倾巢出动,向在公路上南进的志愿军进行猛烈攻击,平均每隔10分钟就有一批战斗轰炸机出动。而我方战士不顾美军飞机的轰炸,继续进攻。到1月2日下午,联合国军在三八线既设阵地的防御彻底崩溃,志愿军和人民军乘胜继续向南发起进攻。(待续)